銘傳大學
社會科學院
English
回首頁
媒體報導
 
戴世玫副教授接受聯合報訪問:探索新聞/暫逃離火山口 鄰居當防暴貴人 2020/10/9   
 
探索新聞/暫逃離火山口 鄰居當防暴貴人

2020-10-09 23:50 聯合報 / 記者徐如宜、王慧瑛/高雄報導

銘傳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副教授戴世玫指出,美國學者曾對上千名目睹兒執行暴力代間傳遞調查,發現有三分之一男生傾向學習暴力父親行為成為加害人,三分之二女孩傾向學母親隱忍態度淪為被害人。台灣缺乏類似資料,較讓人憂心的是,即使女權抬頭,台灣婦女仍難擺脫傳統枷鎖,目睹暴力兒持續躲在無助母親身後,深陷恐懼。
戴世玫說,美國小兒神經科醫師佩瑞研究發現,幼童在兩歲九個月就可感知衝突氛圍,特別是影響專注與認知的前額葉,主宰人際互動與親密關係的海馬迴兩大部位。
戴世玫發現,台灣目睹兒在兒童期會極力遮掩來自暴力家庭的羞恥感,青少年時會想逃離烏煙瘴氣家庭,衍生蹺家、逃學。目睹家暴時間愈長,一旦迷失可能加入幫派。
兩年前高雄前鎮區轟動一時的冰屍案,導火線是丁姓死者長期對妻兒暴力相向,丁妻曾氣得對兒子說「一定要想辦法讓他(指丈夫)從全家人生活中消失」,結果母子聯手行凶。戴世玫說,近年多起子女弒親的天倫悲劇,遠因即與家暴有關,兒女看見父親對母親施暴,盛怒或積怨下逞凶。
高師大教育系副教授魏慧美說,父母習慣用暴力控制一切,孩子會認為是解決事情的方法,有些進而成為施暴者。社工也需對目睹者進行心理諮商,目前國內對這區塊投注有限,政府對目睹兒的關懷需投入更多經費與人力,建立作業流程。
戴世玫建議學校、社區、醫療機構能發揮更強作用,建構信賴依附關係。老師切勿抱持「走出學校就與學校無關」心態,成為守護孩子心靈的重要力量。
許多人不願干涉鄰居家務事,但對目睹兒的保護,鄰居可適時發揮角色,在父母衝突時,目睹兒可暫逃風暴圈,到鄰家寫作業等,成為目睹兒的貴人。

 
下載  連結
 
回上一頁


主任信箱 畢業生留校調查 榮譽榜 新鮮人專區 交通資訊 檔案下載 校友園區 系學會 系友會 校友Facebook 犯防系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