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傳大學
社會科學院
English
回首頁
媒體報導
 
王伯頎副教授於3月29日接受聯合報採訪:隨機殺人、街頭暴力頻傳 學者籲掌握特定人格阻悲劇 2020/3/29   
 
王伯頎副教授於3月29日接受聯合報採訪:隨機殺人、街頭暴力頻傳 學者籲掌握特定人格阻悲劇

2020-03-29 08:10 聯合報 / 記者曾健祐/桃園即時報導

新店日前直播主隨機殺人案震驚社會,桃園昨發生無業男借錢不成一刀刺死網咖店工讀生,2起案件類型不盡相同,但均為街頭暴力犯罪,死者也都是年輕人;學者認為,若能察覺凶嫌事前各種異於常人的性格、顯露徵狀提早通報,加上警政、社政及衛政落實整合,才能從源頭阻止悲劇重演。
中央警察大學法律系教授許福生說,據日本研究隨機殺人有4項動機,包括對自己境遇不滿、自殺或期待被判死、希望入獄吃牢飯,及對殺人感興趣,比對國內近年湯姆熊割喉10歲男童案、鄭捷案及小燈泡案,凶嫌多具有無業、家庭不和、社交不良,且敏感自卑、想法偏頗,並以單獨犯為型態。
他認為,最重要的是加強高風險人群的辨識度,由警察通報,社政、衛政結合,另除了衛福部強化社會安全網,警政方面則是治安顧慮人口、少輔會及被害保護工作,雙方跟社安網的連結仍得繼續加強。
中華民國犯罪學學會理事李修安博士指出,從情境犯罪預防觀點來看,特定人格傾向者若成長於負面社會情境,一旦遭遇特殊導火事件刺激,犯罪動機因此發生,得避免錯誤的人,在錯誤時間,到錯誤的地方犯罪,才可有效避免憾事。
他建議從2個面向著手,「危險時空情境預控」針對特殊場所的管理人應負起監控、維護治安工作,也就是第三警政概念,而「強化全民治安網絡」,除著重法治教育,警察得留意轄內有精神異常、暴力徵候者,就算無前科也得比照治安顧慮人口約制,嚴重者通知社福機關。
銘傳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副教授王伯頎說,國外研究有「病態人格」概念,和思覺失調、反社會人格不盡相同,涉及到精神鑑定、藥物濫用,必須依據當事人過去精神健康狀況評估。
王說,桃園殺人案件據媒體報導,凶嫌長達3、5年以網咖為家,由父母提供金援,是否有反社會人格模式,或是長期和社會脫節,本身成長、工作、家庭背景,甚至是有無用藥酗酒等問題,都可能是暴力的預測因子,他建議相關業者發現類似狀況,可付諸關懷或通報,提前預防以免悲劇重演。

https://udn.com/news/story/7315/4451769
 
 
回上一頁


主任信箱 畢業生留校調查 榮譽榜 新鮮人專區 交通資訊 檔案下載 校友園區 系學會 系友會 校友Facebook 犯防系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