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傳大學
社會科學院
English
回首頁
媒體報導
 
戴世玫助理教授接受風傳媒訪問:兒少悲歌》生越少打越兇?2018年通報人次近6萬 9成「黑數」還沒浮上檯面 2019/1/20   
 
風傳媒
黃天如
2019年1月20日 上午10:50

兒虐一椿接一樁,引發全民激憤。近年國內兒虐通報人數急速攀高,最新出爐2018年通報人次5萬9936,不僅再創歷史新高,與2014年通報人次4萬9880相較,增幅逾2成,而這還不包括專家學者推估高達9成的兒少保護「黑數」!令人膽戰心驚又不禁滿心疑問:怎麼國人孩子生得越少打得越兇?

「我們小時候不乖爸媽也會用打的,但再怎樣也不會為了『買肉圓忘了加辣』這種原因被k,那個肉圓爸實在有夠離譜!」提到新北市蘆洲林姓男子日前只因兒子幫他買的肉圓沒放辣椒,就趁酒意痛敺妻小,民眾蘇媽媽還是憤憤不平。台南年僅1歲半的小女童更慘,很有可能還沒機會見識彩虹美麗的她,就死在17歲小媽媽及友人的手中。

扣除重複通報 每年逾3萬兒虐通報案
看到天真可愛的孩子遭虐,甚至葬送生命,沒幾個人能忍住不動氣。所以,只要聽到小朋友痛徹心肺的嘶喊聲,多數民眾都會將「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想法拋諸腦後;影響所及,針對0~17歲兒少保護的通報案件,近年已較10年前每年通報約1、2萬件爆增數倍。且往往同一案件,從鄰居、員警、衛生所護理師…,只要發現孩子身上有不明傷痕,都會通報社政單位,以致於兒少保護通報案量的重複性相當高。

然即使扣除重複通報,以及所謂已無處置空間的歷史案件,近年國內每年接獲兒少保護的通報案量仍高達3萬多件。人稱民情敦厚的台灣,1年就有數萬件兒虐案通報,這是個驚人的數字!

通報爆增開案量反減 衛福部:個案分類處理,提升即時性
銘傳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戴世玫強調,研究顯示,多數幼童即使受虐,也不懂得或不敢呼救,國內外學者均一致推估,相較浮上台面的兒少保護案,不為人所知的黑數恐高達9成。

銘傳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戴世玫說,據研究指出,多數的孩子不懂得自己受虐,或甚至是不敢呼救。(戴世玫提供)

兒少保護通報案量年年創新高,還有不知凡幾的受虐兒在暗夜啜泣,求助無門;奇怪的是,各縣市政府社政單位的開案量卻一年比一年少,2018年已統計案件僅9110件,更較2014年的1萬5022件減少了近40%之多。

衛福部保護服務司副司長郭彩榕解釋,為了提升及時性與專業性,2017年起,針對經查確有虐待情事的兒少保護個案,各縣市社政單位在介入前,都會將其分為緊急、非緊急,以及家內、家外等不同類別,以針對個案的特色及輕重緩急,給予適切的專業協助。

2017年家內兒少保護通報案件及處理情況。(風傳媒製表)

什麼意思,難道因為兒少保護案量爆增幅度太大,所以現在政府只管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的「家內」案件,其他諸如發生在學校、托嬰中心、幼兒園、安置機構的兒虐案件,全都撒手不管了嗎?

郭彩榕強調,只要是兒虐案件,不論發生在何時何地,社政單位都會積極介入,只是一般來說,發生在「家外」的兒虐事件多屬偶發,所以,只要經評估受虐兒童的家庭功能正常,有父母或監護人保護,社工員可能就只會依《兒少保護法》對施虐個人或單位進行裁罰,未必會開案展開中長期的功能重整與輔導。

但諸如肉圓爸、台南女童這類,施虐者就是孩子的父母、監護人、主要照顧者,或是其他有機會與孩子朝夕相處家人、同住者的兒少保護案,處理起來就沒有那麼單純了。雖說虎毒不食子,無奈以2017年為例,在全年8000多名兒少個案的施虐者中,就有高達45.52%是孩子的父母或養父母。

2017年兒少保護個案施虐者身分統計。(風傳媒製表)

虐童中性虐待佔最大宗 近4成
至於施虐方式,整體兒少案近年以性虐待38.49%最多,就連在理應是最溫暖港灣的家中,也有越來越多的孩子遭到近親的不當管教、疏忽照顧、身體與精神虐待;甚或施虐者虐待對象雖不是小孩,但對孩子來說,光是「目睹」家中成員受虐,或生活在隨時可能發生暴力事件的環境中,已足以對其身心發展造成重大衝擊。

值得一提的是,不當管教是家內兒少保護案件最常見的類型,惟養不教、父之過,管教子女不是父母的責任與義務嗎?不當管教的定義又是什麼呢?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葉啟斌解釋,不當管教的英文mal treatment,意即錯誤的對待,在上位者即使美其名為糾正、指導,若因方式不當造成對方身體或心理的創傷,就不可取。

2017年兒少保護事件受虐類型。(風傳媒製表)

葉啟斌舉例,時下多數父母或老師或許不打人,卻習慣以公開罰站、跑操場、蹲跳或服勞務等方式,做為處罰孩子的手段,「這麼做表面上很安全,殊不知傷害的卻是孩子的自尊心,副作用深遠。」另如有些孩子功課不理想,家長動輒就以「念得這麼爛,與其繼續浪費錢,不如不要念了。」言語攻擊;孩子吃飯慢,就把飯菜收起來不給吃…,都屬於不當管教,也是兒虐的型式之一。

為孩子好還是洩憤?醫學部主任:管教前欠缺「評估」
葉啟斌說,多數家長管教孩子前,都欠缺「評估」的步驟,例如應先想想:孩子做不好的原因是人麼?管教是為了孩子好,還是宣洩自己的怒氣?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知道他的行為需要修正,同時又不會造成傷害?「如果打罵只是為了傳遞『你做錯了』的訊息,透過親子間的約定與默契,家長可能只要輕拍孩子的肩膀,甚至一個眼神就夠了。」

部分家長或許會質疑,這些高聲倡議愛的教育的專家學者,肯定沒碰過天生難搞、怎麼教都教不會的孩子。而統計也顯示,約35%兒少保護個案的受虐者有所謂的「特殊情況」,其中又以偏差行為、身心障礙最多;其次,還有不少孩子有過動、發展遲緩、持續哭鬧的狀況。

2017年家內兒少保護受虐者特殊狀況統計 。(風傳媒製表)

葉啟斌強調,孩子難教,絕對不是施暴者合理化自身行為的藉口。家長面對行為偏差、身障的孩子,要處理的不應只是表面的問題,而是孩子做不好背後真正的原因;至於過動、發展遲緩或情緒障礙孩子的教育問題,則應頻繁請教專家或醫師,才不致事倍功半。

「孩子不是爸媽的財產,而是國家社會共有的寶貝!」葉啟斌呼籲,政府必須肩負起推行與落實婚前與產前親職教育的責任,不能再視多數人都是在當了父母後才開始學習當父母的現況為理所當然,尤其不該放任部分民眾只會生、不會養,徒有父母的頭銜,卻長期怠忽應盡的職責。
 
 
回上一頁


主任信箱 畢業生留校調查 榮譽榜 新鮮人專區 交通資訊 檔案下載 校友園區 系學會 系友會 校友Facebook 犯防系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