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傳大學
社會科學院
English
回首頁
媒體報導
 
王伯頎老師接受蘋果日報訪問:【永和分屍】分屍案連環爆嚇死人 學者:「鮮活效應」影響 2018/8/22   
 
2018/08/22 17:22

台灣今年初至今短短8個月已連續發生4起殺人分屍案,民眾對社會治安不佳產生極大憂慮,銘傳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王伯頎認為,新聞剛發生時透過媒體報導產生的「鮮活效應」,如果短期內又再發生相同案件,會讓民眾產生「可得性捷思」印象,簡略又直接的思考會讓民眾直接產生被害恐懼感,建議民眾加強個人自我防護意識,對類似案件以平常心看待即可。
王伯頎表示,每件殺人分屍案都有不同背景,如夫妻長期家暴、透過交友軟體認識產生的感情問題,或是求歡不成被殺掉,綜觀今年這4起分屍案,案情畫面都鮮明直接呈現在新聞報導上,學理上被稱為「鮮活效應」。如10年前曾發生空難,會令民眾產生「坐飛機安不安全」的疑慮,若連續發生空難意外,更會讓民眾有坐飛機不安全的片面印象,在內心留下不可磨滅的刻板印象。
除鮮活效應外,王伯頎認為學理上另有「可得性捷思」一詞與此有關,指當分屍案發生後,因案情鮮明攤在民眾目光前,如果沒多久又發生類似案件,就會產生「可得性捷思」效應,民眾會把之前的不好經驗做連接,容易造成社會恐懼,讓民眾有被害恐懼感。
王伯頎舉內湖小燈泡隨機殺人事件為例,如果在相同地點、區域再次發生類似案件,會讓人有小燈炮事件重演的憂慮,因為若把人原本埋藏在內心的歷史經驗法則再次提起,會產生二度被害恐懼感,儘管案情不盡相同,但民眾感受也許會一樣,類似效應若透過新聞報導重新再被提示出來,更會造成「可得性捷思」效應,主因在於人的思考不可能完全理性。
王伯頎建議,公部門在案件發生後,警察機關應立即介入偵辦,讓案件能儘快破案,釐清案件發生原因,減少不必要、不確定性的恐懼。如鄭捷案採用速審法,速審速決後讓民眾減少不確定性恐懼,王伯頎認為,案件抓到人到判決確定愈快愈好,這樣才能讓民眾心安。
另外,民眾平常如果能多一些雞婆心,遇事見義勇為,加上社政專業人員協助,應可減少類似案件發生。王伯頎建議,民眾以平常心看待這些新聞即可,因為日子還是要過,可加強個人安全防護意識,多留意自身安全。(突發中心劉文淵/台北報導)
 
 
回上一頁


主任信箱 畢業生留校調查 榮譽榜 新鮮人專區 交通資訊 檔案下載 校友園區 系學會 系友會 校友Facebook 犯防系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