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傳大學
社會科學院
English
回首頁
媒體報導
 
戴世玫老師接受風傳媒訪問: 花甲老人牢裡蹲比率節節上升 除改善經濟外還有更多事要做 2023/1/6   
 
花甲老人牢裡蹲比率節節上升 除改善經濟外還有更多事要做
黃天如
2023-01-05 09:10
提到老人,多數人聯想到的是他們常是犯罪者眼中的肥羊;但事實上,高齡者犯罪問題在台灣也益形嚴重。根據統計,近年國內高齡者入監、在監人數與比例均迭創新高,去年(2022)新入監60歲以上老人比率更首度突破10%。學者表示,高齡者犯罪不僅是司法問題,更結合了經濟、社會、醫療等面向,政府必須透過更前端、更全面的國家政策介入與防制;否則,愈來愈多高齡者反覆入獄,甚至無奈在獄中終老的情況,勢將成為台灣社會棘手的議題。
國內高齡者犯罪人數與比例成長有多快?根據法務部統計,國內每年約有3萬人新入監服刑,過去60歲以上老人比率約只占3到4%。但近年入監服刑者中「老」面孔的人數與比例,卻不斷攀升。最新統計去年截至11月底為止,新入監60歲以上老人共計2750人,不但人數創新高,其占同期新入監總人數約2.8萬人比率10%,不但同時刷新紀錄,也使得國內老人入監比率首度站上2位數百分比。
老人入監案件,以酒駕等公共危險罪最多
在高齡者入監原因方面,以2021年全年的統計分析為例,在全年2390件老人入監案件中,又以830件為公共危險罪、比率34%最多,且其中逾90%都與酒駕、毒駕等原因導致的不能安全駕駛罪有關。其次則依序是竊盜罪402件、比率16.8%;詐欺罪144件、6%;傷害罪121件、5.1%;侵占罪62件、2.6%;殺人45件、1.9%;偽造文書43件、1.8%,以及賭博、毀損各17件等。
另針對在監老人的年齡層分析,截至去年11月底,在總數4745名60歲以上受刑人中,雖不意外以60歲到未滿70歲老人有4024人,比率約85%居多;但年逾七旬古稀者亦有721人,其中更有53人已超過80歲高齡。
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表示,國內最多老人觸犯的是不能安全駕駛罪,而根據流行病學研究,人的一生當中最易酒精成癮的階段除了青壯年時期,其次就是甫離開職場頓失生活重心的老人,「很多老人退休後沒事做,成天不是在家看電視就是喝酒;加上可能對於酒駕的法制觀念不足,故不認為或不知道酒駕是那麼嚴重的事,所以喝了酒照樣騎車或開車出門,結果就被抓了。」
老人占低收入戶人口比率創歷史新高
其次,高齡者常觸犯的竊盜、詐欺、侵占等罪責則跟金錢與財物有關。令人不禁聯想,難道就如日本社會學者藤田孝典2015年提出的「下流老人」一詞般,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也有愈來愈多老人因年邁逐漸失去了謀生的體力與能力,加上存款不足,身邊又無兒孫奉養與照顧,乃致於飢寒起盜心?
根據衛福部統計,國內近年低收入戶人口中高齡長者的人數及比例不斷增加,截至2022年第3季,全國28.7萬的列冊低收入戶人口中,65歲以上老人就有約4.5萬人、比率15.6%,創歷史新高。另各縣市政府列冊的4.5萬名獨居老人中,也有逾1.2萬人是中低收入戶,比率更高達28%,即平均每4名獨居老人中,就有逾1人是經濟弱勢。


上述兩項統計顯示,雖然「老」與「窮」不能直接劃上等號,但對於相當比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民眾來說,衰老與貧窮確實經常形影不離、接踵而至,且不知不覺就讓很多人活成了下流老人,進而大幅提升了他們的犯罪風險。
以日前在新北市因扒竊被捕的70歲謝姓婦人為例,她就是警方登錄有案的慣竊。原來謝婦年輕時就缺乏固定工作,如今年紀大了,謀生更加困難,乾脆將扒竊當成了「主業」,且專門出入雙北地區市場,從忙著做生意的攤商到媽媽菜籃族,只要有機會,1、200元到上萬元她都偷。但謝婦畢竟年紀大了,手腳及反應都不夠靈活,故經常失風被逮,光是近年就被抓了20多次。
通貨膨脹讓年輕時存的養老金不夠養老
李俊宏說,這一代老人面臨現代家庭結構的改變,有的兒孫早早就離鄉到外地工作,有的婚後便各自組織小家庭,導致一老或兩老獨居的情況愈來愈普遍。在經濟上,近年又屢屢碰上與國家情勢連動的貨幣政策量化寬鬆後的快速緊縮,導致很多人辛苦一輩子打拚存下的錢,到頭來因通膨根本不足以養老。
影響所及,不少高齡者原是有心人士鎖定的詐騙對象,殊不知做為被害人的長者經常也是苦哈哈,或因年邁腦部功能退化導致判斷力不足,甚至一時的貪念,以致於到最後自己被騙了積蓄不說,還把印章、存摺、駕照、身分證等重要證件繳出去,成了詐騙集團的共犯。


然而,經濟因素顯然並非高齡者犯罪問題的全貌。
姑且不論國內最多老人觸犯的是公共危險罪中的不能安全駕駛罪,實務上也常看到老人反覆竊取的可能只是一些非常便宜,甚至分明不是自己迫切需要的東西;諸如路人掛在機車把手上的水果、鄰居家門前的盆栽、商店貨架上的一般生活用品等,這些犯罪樣態顯然都跟貧窮或經濟弱勢扯不上關係。
長期欠缺被重視與被關懷的感覺也會導致犯罪
銘傳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副教授戴世玫表示,高齡者犯罪背後經常伴隨與反映的是更深層的社會議題,尤其很有可能是很多長者與家庭或社會關係網絡嚴重疏離,導致其長期孤立與孤獨的結果,「這部分跟青少年問題很類似,好比很多大孩子不斷闖禍,其實是想博取大人的注意。有些老人反覆觸犯一些小偷小摸的微罪,下意識也是希望獲得家人更多的關心。」
高齡者反覆犯罪可能釋放的另一個訊息可能是自我放棄,甚至是在藉由犯罪行為向全世界宣告:「我很憤怒」、「我過得很不好」……等負面訊號。然而現實生活中,這些老人有相當比例可能都在長期領取政府的生活津貼與補助,即其基本溫飽是沒有問題的,故歸根究底問題的癥結並非經濟,而是長期欠缺被重視與被關懷的感覺。
「我們的社會中不但有『廢墟少年』(泛指被社會遺忘的高風險家庭青少年),同時也有『廢墟老人』的問題需要被正視與解決。」戴世玫感嘆地說。
無奈就跟廢墟少年多來自高風險家庭一樣,很多反覆犯罪的高齡者亦來自家庭功能缺損的高風險家庭,甚至可能老人本身就是家庭暴力的施暴者。試想這群人可能年輕時花天酒地、拋妻棄子,或動輒對家人拳腳相向,老了卻想回頭向家人討拍、討關愛,實在很難不碰得一鼻子灰。
憂鬱、失智等精神疾病導致的老人犯罪增加
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政府跨部會攜手,展現關懷正義的力量!
戴世玫強調,司法體系至少應在高齡者第一次犯罪入監服刑時,就透過監獄社工師、心理師給予專業輔導,進而結合更生人保護協會等民間團體的資源,發揮關懷正義的力量,才能減少高齡者反覆犯罪的情況發生。
然而遺憾的是,目前各監所雖都聘有專屬社工人力,但在獄政體系長期相對保守與封閉的環境底下,多數情況下,社工師就連要與個別受刑人會面、訪談,都要經過層層的行政申請與審核,遑論將觸角延伸至監獄圍牆之外,提前為高齡受刑人做好出獄後生活的各項準備,藉以降低其再次入獄的機會。
憂鬱、失智等精神疾病導致的老人犯罪增加,則是另一個所有高齡社會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李俊宏表示,失智症是一個與老化高度相關的病態腦部功能退化過程。患者發病初期可能只是記憶、思考、理解能力受到影響,接著可能會出現情緒控制欠佳,處事缺乏彈性,經常與人發生衝突的情況;到發病中後期,患者甚至可能性格丕變,例如從原本眾人公認的「好好先生」變成「暴戾老人」,甚至出現嚴重的被害妄想症等。
在失智症的影響下,老人成為犯罪被害人與加害人的機率都會大幅增加。例如他們可能會更容易被騙;也更易因細故與人發生輕重程度不一的肢體衝突,進而衍生傷害甚至殺人事件;也可能會買了東西卻忘了付錢,甚至根本不記得自己曾經買過東西,最終成了商家眼中一再故技重施的「老」小偷。
被害人不追究也不能免罪,竊盜是《刑法》中的非告訴乃論罪
此時有人或許會問,若家屬能證明老人的犯罪行為是源自於失智的緣故,涉犯的又是一些低價值商品的竊盜罪時,是否就能免於受到刑事上的處罰呢?
協恆國際法律事務所律師林明侖表示,竊盜是《刑法》中的非告訴乃論罪,即使當事人竊取的商品價值有限,除非家屬能在店家報警處理前就取得諒解,否則,就算事後被害人願意不追究,抑或行為人是失智的老人,全案仍須移送檢方偵辦。
當然,法律對於明顯受疾病影響導致欠缺判斷能力的犯罪行為,尤其是年滿80歲的高齡老人,還是有減輕其刑,甚至不予起訴的空間;不過,這須視不同事件中,不同檢察官與法官的自由心證與裁量結果而定。也就是說,失智老人犯罪在家屬能夠檢附其就醫與診斷證明的前提下,雖有機會免除刑責,但也不必然每次都有這種「好運氣」,所以還是不能心存僥倖。
前新北市與澎湖地檢署檢察官吳忻穎就曾分享一個她經手的案例,一名高齡90多歲的阿公因在短短數月內連續至商店竊取店內物品被移送,但她發現阿公過去並沒有前科,年輕時有正常職業,退休後則有家人照顧生活無虞,顯然沒有竊盜的動機。
老人誤觸法網能否喜劇作收,往往取決於家庭功能
後經吳忻穎檢視警方訊問當事人製作筆錄的錄影光碟,發現阿公口語表達邏輯鬆散,對於竊盜行為時而承認、時而否認,疑似有初期失智症的傾向。於是吳忻穎以檢察官身分與家屬約法三章,要求家屬必須立刻帶阿公前往大醫院就醫,並協助老人取得被害人諒解;而若老人確實經醫師診斷罹患失智症,家屬還必須提交老人的治療方案,以展現家庭願盡最大努力防止阿公重蹈覆轍的誠意。
所幸阿公的家庭功能良好,兒孫都很願意積極協助處理阿公的問題,對於檢察官提出的要求也都能一一達成。吳忻穎認為,此時司法若仍執意強行介入,例如判決緩起訴甚至把阿公抓去關,都是無意義的社會資源浪費,故最後她依《刑事訴訟法》第253條為職權,給予阿公不起訴處分。
然而,並非每起老人犯罪案件都能有這樣的happy ending。這往往取決於老人的家庭功能,乃至於一旦當事人欠缺健全的家庭支持網絡時,社會福利機制能否適時扮演補位的角色,將可能深陷重覆犯罪深淵的老人穩穩接住。
轉眼再過3年,台灣便將邁入平均每5人中就有1人為65歲以上老人的「超高齡社會」,但迄今政府在心態上與政策上著手進行的準備,仍相當有限。
「許多看起來的小事,其實都是重要的事。」李俊宏說,例如各縣市的大眾運輸系統若能更友善、更便捷,或許就能減少老人酒後駕車的機會;各大賣場若能放大商品標示字體,並透過各種方式加強溫馨提醒,或許就能減少老人採購時因忘了付錢而被誤認為竊盜的情況;若能有更完善的中高齡就業促進、老人終身學習,乃至於長照就養管道,很多老人可能就不致因成天無所事事而犯罪。
每個部會都應試著從老人的立場與視角去看社會
在嚴重少子化的夾擊之下,未來至少一個世代台灣人口持續老化,都會是一個難以改變的現實。但只要政府自行政院以降,每個部會都能試著從老人的立場與視角,去感同身受台灣社會中種種不利於老人的措施與障礙,進而透過公共政策的滲透與制訂循求改善,老人犯罪就有機會獲得較好的控制。
希望不要等到有朝一日,台灣必須討論是否需要為高齡受刑人設置老人專門監獄時,大家才悔不當初地發現,其實我們可以做的更多。
 
連結
 
回上一頁


主任信箱 畢業生留校調查 榮譽榜 新鮮人專區 交通資訊 檔案下載 校友園區 系學會 系友會 校友Facebook 犯防系Facebook